常州市新北区新桥第二实验小学,前身为“道乡书院”。
清光绪三十一年,当时知县金澜称循理乡(即今小新桥镇)人民“民情敦朴”,一些有识之士“拟建书院,合词来请”,说“是乡有乡达宋邹道乡先生讳浴之墓在焉,请以道乡名书院,使诸生顾名而深景仰之思”。于是,淳朴的新桥人民建书院,造福于地方百姓,为了新桥的后代子孙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
近日,新桥第二实验小学“道乡雅集”第三次活动在轻松的书院氛围中开展,此次“道乡雅集”围绕“道乡书院”非正式学习空间策划开展了沙龙活动,全体行政团队成员参加。活动还邀请了江苏省特级教师、新北区教研室薛辉校长以及常州梅夫广告公司总经理梅国庆先生参加。
活动前,大家对道乡书院的历史、书院的教育等进行了追溯研究,并和学校当前的教育进行了很好的对接。活动中,大家对“道乡”含义的挖掘、“道乡书院”非正式学习空间的规划、“道乡书院”的要义和育人目标、书院的课程设置、书院学习方式的改变等进行了一次次的讨论与碰撞,在一次次会心的微笑和一次次不由自主的拍案中大家达成了多方面的共识。
沙龙摘要
顾俐:我校前瞻性项目是《构建基于非正式学习空间的校园生活的变革》,道乡书院的建设是我校非正式学习空间建设的首个设计,具有重大意义。
系统思维下的书院建设
道乡书院,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同时德泽文化、书院教育在新桥大地传承百年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教化功能,集中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对个体修为、人格培养和塑造的积极作用。而我校的发展愿景是:“建一座看得见未来的学校”,师生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创造未来世界的新人”,把学校建设成为融科创人文与艺术生态为一体的具有国际视野的智慧型现代化学校。传统与现代相遇,文化积淀与智慧创生相承,因此道乡书院的建设应该整体纳入到学校办学理念之下,为适应未来的学习打好底色;亦或是将道乡书院的精神品相与学校办学理念交相辉映、相互玉成,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时代背景下的书院生长
非正式学习空间强调环境育人,让“山水”回落教育本身,让知识在空间里生根发芽,让学习在环境里自然发生。古代书院的最大功能是藏书、鸿儒大家开学讲学、带领志同道合的学子进行学术研讨。在新时代背景之下,我们应该与时俱进地开发书院的多元功能,开发与书院相整合的多彩课程;打造与科学技术相融合视听、资源存储、查阅、展示的多重功能;形成与自律、自主相照应的多样化学习方式,让孩子在书院的浸润下,获得丰厚底蕴,学会创新创造,使厚重的书院气质焕发现代化气息。
精神仰望下的书院期待
书院具都是钟灵毓秀、人杰地灵、人才辈出之地,山长是书院的灵魂和核心,主持教育教学、引领学术争鸣,德行必须“足为多士模范”。因此,建立书院除了关注硬件设施、课程开发外,还要有意识培养一部分学术才俊,让老师成为项目领衔人,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学者,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形成影响力,这些学校的精神人物可在书院开堂讲学,形成书院品牌。同时,还可以外聘相关专家做客讲学,形成书院精神。书院是形式、是载体、是孵化地,最终指向的应该是道乡书院与学校文化交融共生的新桥二小独特的师生成长。
薛辉校长指出,后续要对“道”的构建进行文献研究,围绕教师“新八雅”、学生“新六艺”、家长“三风”课程学校要进行整体的架构,尤其是要对传统的“六艺”和书院文化中的“新六艺”进行对比研究,对课程的操作要有清晰的定位,书院环境的布置要进一步优化。
从百年书院到未来学校,
中华传统文化在这里生根发芽,
学习在这里真实发生,
让思维可见,
让文化浸润。
我们期待
学校文化、课程、环境,
形成一个智慧型的生态系统,
“书院精神”与“书院文化”
在现代教育的实践视角下,
熠熠生辉,
走向广阔的未来!
(撰稿:杨立颖;摄影:谢子翔;审核:杨立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