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冬至已至,新春不远,眨一眨眼,春天已等候在前边,所有的世间万物将随热情奔放开来,新的希望和收获越来越近了。在这充满希望的日子里,新桥第二实验小学全体数学组齐聚全域教室开展“新基础教育”数学学科研讨节点活动,本次活动特邀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市“新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吴亚萍老师莅临我校深入指导。我校校长韩燕清和副校长顾俐全程参与活动。
一、教学课堂展风采
第一节课是由万小玲老师执教的二年级上册的《份总关系的问题》,万老师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的部总关系出发,唤起学生对部总关系中三个数量间内在关系,凸显“找一找”、“编一编”、“说一说”、“写一写”的方法结构,为新课的学习迁移作准备。然后让学生用这样的方法结构整体感悟份总关系,内化份总关系中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并让学生独立尝试运用这样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最后通过引导,唤起学生主动迁移的意识,激发学生后续学习的愿望。
第二节课是由穆丹老师执教的六年级上册的《互联网的普及》,本节课从一段视频入手,让学生了解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揭示课题。从大处出发了解全国互联网的普及情况,综合运用了统计学和百分数的知识。然后从小处入手自主探究本班学生上网情况,经历调查数据、汇总整理、制成表格、分析数据的过程,并通过百分数的知识对数据进行分析,最后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形成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策略。
二、共研共讨促成长
两节课后,两位执教老师首先就自己的行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自己的反思进行了简单阐述,随后同教研组老师分别给予了点评。冯灵老师就万老师这节课做出简要评价,为后面二轮上课提出宝贵建议。徐艺老师从结构化、多元化、信息化三个方面入手,整体评价两节课的优缺点。印丽华老师从“重心下移”,把问题“放下去”、“信息回收”把资源“收上来”、“回应反馈”促过程生成这三个方面对这两节课进行了评价,印老师就“拓展生成”促思维延伸,提出建议,应让学生带着问题下课,把课堂的学习延伸到课后的思考和探索。
三、高位引领以致远
吴亚萍教授对这两节课给予了充分肯定,两位老师重视学生的养成,这是一种常态化的培养,学习的注意力和倾听意识都是需要老师的长期培养和训练的,学生的数学常规标准化,记录、交流、表达都具有完整性,学生培养的要求值得每一位老师学习。课的推进过程重心下移,改变组长替代思维,学霸替代思维,让每一个学生都经历、都参与、都探索,改变个别代替整体现象。
吴教授对这两节课进行重组并提出前移后续的研究方式,是研究常态化的保证,研究心态要开放,研究就是找问题,找到问题就是找到发展空间;学科育人价值的深度开发,基于老师对这一问题的深刻性,育人价值是在整理中经历的,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O”效应;教学是暴露问题的过程,要让学生学会研究: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意识都是在课堂熏陶的基础上培养的。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在吴教授的指导下每一位老师犹如醍醐灌顶,都产生了“O”效应,吴教授的点评就是最好的示范,相信坚持“新基础”教育教学的改革,我校定能培养出创造未来世界的新人。
(撰稿:徐艺 摄影:曹聪 审核:孙伟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