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师的成长离不开睿智思想的引领。双减政策就是国家给我们指明了前行的方向,也是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铺就一条明媚之路。
记得在本学期开学的时候,我们班级有来了一位孩子,这个孩子连在班级海报上写下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利索,当时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堂上这个孩子的表现果然也“与众不同”,孩子的识字、拼音都是零基础,更令人焦急的是——他似乎听不懂老师的话一般,总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默默低头或者抬头发呆,上课效率很低。我每天都在犯愁这样下去孩子可咋办呢?在双减背景下,我们既不能给孩子布置笔头作业,又不能进行课外辅导,那么如何才能帮助这个孩子成长呢?说实话,我犯了难。
直到有一天,当我辅导孩子们的课后延时班时,我惊奇地发现这个孩子在听绘本故事的时候格外认真,那眼神似乎闪着光芒。在第二时段的绘画课,更是专心致志的画画,全然没了上语文课时爱走神的模样。我一下子灵光乍现,是不是我的课堂不够吸引孩子,我的作业不能让他投入呢?于是,我转变了教学的方式,在课堂上更多的采用小游戏、让孩子们编小儿歌、小故事的形式来调动孩子。果然,渐渐地我在课堂上看到了这个孩子举起的小手。在获得我的鼓励和赞赏后,他竟然在课堂上惊喜地欢呼起来。其次在作业设计上,我也动了一些小心思,从原本单一的朗读生字改为回家设计识字卡片,用学到的字跟爸爸、妈妈说一句悄悄话等等的形式。就这样,这个孩子就在提质减负的语文课堂上悄然发生着改变。
我认为教师的工作,可谓是看不见的磨砺,看得见的成长。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教育者不单纯是教育知识的‘消费者’,而是一名研究者。”我们正应该秉持着“学习”和“研究”的信念,细致地观察我们的孩子,善于发现,既走在思考的途中,也走在践行的路上,不断提升教育智慧。用情教育,用心启迪,静待生命的花开,终有一天我们将与孩子的成长不期而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