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习习,春阳暖人,新桥第二实验小学也迎来了一缕研究的“春光”。2月23日上午,迎着春日的暖阳,带着对教育教学的思考,怀揣着对教科研工作的热忱,我校在吴永军教授的引领下开展了本学年第二学期课题推进会,进一步推进了相关课题的研究。
杨主任致辞
主持人教师发展中心杨立颖主任表示:今日稍纵即逝,未来转瞬即来。为孩子搭建一座理想的未来学校,培养“创造未来世界的新人”,是我们的使命和目标。作为“积极的学习者、与技术共生的学习者、创造未来的终身学习者”,我们用研究创造未来学校的新样态,用学习力、创造力和空间领导力引领孩子奔向未来!
杨主任首先向吴教授和与会教师汇报了学校建校两年半以来,在内涵建设、课题研究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一项省课程基地项目、一项常州市前瞻性项目、一项省教研重点资助课题、两项市级课题、四项区级课题,构建了内容覆盖全学科、全员参与的课题研究网络;其次,杨主任就今天的汇报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目标意识,要将课题目标、课题内容分解到各个学期,分阶段有序实施和达成预期目标;二是融通意识,要将课题研究和教研活动、节点活动等有机融合,让全体教师真正成为研究的共同体;三是成果意识,一方面要善于积淀、梳理教师、学生各方面的过程性资料与成果,另一方面要依托学校公众号亮出我们的品牌,亮出我们学校的特色。
智慧碰撞,互学共长
(一)李莹:指向科学探究力培养的自然笔记的实践研究
李莹老师围绕目标、课程、论文研究和收获与反思进行系统化的汇报,制作了完善的工作计划,展示了详尽的活动安排和过程材料。在前期活动基础上,李莹老师还提出了相关建议,在后续的活动中,要积累材料,做好后续的论文发表工作,达到师生共长的预期目标。
(二)芮梨:基于主题意义挖掘的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体系研究
芮梨老师围绕理论学习提素养、课型研究求突破、节点活动促提升这几方面介绍了我校在单元整体理念下的英语学科的研究和教学,提出了本学期预期取得的成果。
(三)穆丹:正式和非正式空间融合视域下小学数学实验的研究推进
穆丹老师指出,目前数学学科组将数学实验课作为常态化研究课,介绍了组内家庭数学实验的推进,为了更好地实施数学实验,最后穆老师介绍了我校数学港的应用和管理,提出创编数学实验手册,让数学实验更好地走进日常的数学课堂。
(四)江燕:核心素养视角下的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设计与实施研究
江燕主任结合组内研究点和教育热点,提出要以教研活动推进语文这一课题,以节点事件推进课题进程,做到教师之间抱团研究,集体共生,突破“思想的围墙”、“学科的围墙”,关注成果的提炼与培养,做到研究有深度,活动有效度,成果有温度。
(五)张璇:基于项目化学习的食育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
张璇老师围绕食育课程的研究内容和活动纲要进行了介绍,详细地交流了课题组本学期的计划。
(六)韩绪丽:基于数字画像的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构建研究
韩主任向大家叙述了课题的由来和变迁过程,介绍了我校特色的评价系统,同时,韩主任也提出了自己在我校现今评价系统操作过程中的疑问和困惑。
(七)顾俐:关于我校省教研重点资助课题和省课程基地的思考
顾校长指出要通过管理的变革,带动全体师生参与到空间设计中,做到规范化空间活动,激活空间育人的价值,落实提高师生的“空间领导力”。
专家引领,高屋建瓴
吴永军教授充分肯定我校研究的是思考有深度,视域有广度的课题,提出要全科融入,为课题研究和课程建设增添人文性的教育温度,创建有人性光辉的、温情的课程。课题研究要加入学校的主张,在扎实基础的同时,融入空间和校内真实的学习场景,要有自己的亮点,放大我校教育教学的特色。同时,也建议我校教师抓住“双减”契机,努力撰写相关文章并发表,引导学生和家长到校参加亲子+系列活动,将教育活动影响辐射到校外。希望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可以让特色课程成为我校一张靓丽的名片。
韩校长也指出,学校将继续打造与我校课题相关的学习空间,将每一项特色课程与我校的开放空间相整合,实现学习空间与儿童成长有机融合。努力做到让儿童运用空间提供的资源和场地主动开展学习和探索,充分地认识自己,实现自我成长和终身发展。
研韵飘香相如故,
拾阶而上提素养。
未来新人齐培养,
双减之花迎芬芳。
撰稿:倪嘉琳
摄影:倪嘉琳
审核:杨立颖